《人间失格》这么丧,凭什么还这么流行?-今日头条

admin 其他直播 2024-05-03 20 0

《人间失格》这么丧,凭什么还这么流行?-今日头条

  第一次知道太宰治,是因为那句: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海狸君当时想,一个人得自卑到什么程度,才会觉得做人都是一件值得道歉的事。

  于是,我搜索了太宰治。

  他的一生充满了颓废阴暗和消极的暗色调,曾先后自杀 5 次。

  第一次自杀是 20 岁,因为崇拜大作家芥川龙之介,所以用和芥川同样的方式 — 吃安眠药,但因剂量小活了下来。

  21 岁的时候,他再次自杀。这次是和银座咖啡馆 19 岁的女招待田部津子。他们在镰仓的七里滨海岸吞安眠药双双自杀,太宰治活了下来, 田部津子死去。

  第三次自杀在 26 岁,因为没能获得“芥川奖”,也没进《都新闻社》当记者,他跑到镰仓山上吊自杀。 后来绳子断了活了下来。

  28 岁是第四次自杀,他和小山初代相识并同居。后来太宰治得知她曾与他人发生过性关系后精神崩溃,遂约好去温泉服安眠药殉情未遂。

  最终在《人间失格》完成一个月,他第 5 次自杀,成功。

  《知日·太宰治: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特集,

  太宰治五次自杀图解。

  海狸君想起史铁生曾说:“写作者,未必能够塑造出真实的他人,写作者只能塑造出真实的自己。”

  这句话,放在太宰治身上,显得尤为合适。

  可以说《人间失格》中的叶藏,几乎就是太宰治本人。

  所谓的世间,不就是个人吗?

  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

  这是太宰治生平最后的一部作品,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极致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

  人生经历和感悟巧妙的编排在了主人公大庭叶藏身上:

  出生于一个豪华而粗鄙的家庭,一生中五次自杀,最终投水自尽,讲述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

  在故事的前半段,海狸君总有种“这个人自暴自弃,活该被厌恶”的观感。

  他太早熟、又太敏感,一个小小的身躯带着极大的负面情绪,如此死气沉沉让人联想起日本民族自带的病态印象。

  可是太宰治在少年最后的成长中,又给予了我们正视这个社会的启发,他在与朋友交谈中说“你说的世人,不就是你自己吗?”

  大庭叶藏的一生,都与这“世间”息息相关。

  他童年不惜扮丑,来讨好这“世间”,后期也为这“世间”的模糊而感到恐惧。

  自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不断沉沦。叶藏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最终一步步地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尽管《人间失格》丧了一本书,但太宰治并没有传递“负面情绪”,可怕的是代入感。

  让你在经历了类似的情景后,回到书中去感受他,就像和一个你过去的老朋友侃侃而谈。

  一戴上面具,就再也摘不下来了

  叶藏一生最大的不幸在于压抑自己的内心去讨好别人,朋友们越喜欢这个假扮的他,他越惶恐。

  书中这样详细地描绘叶藏的心理:

  “随便好了,反正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让我快乐起来。但与此同时,别人送我的东西,无论多么不投我所好,我也不会拒绝。对讨厌的事物不敢明说,对喜欢的事物也像做贼似的畏畏缩缩,惴惴不安,令我倍感痛苦,而这种难以言喻的恐惧又使我苦闷不已。”“我想到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假痴假呆,诈哑佯聋。这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尽管我对人类极度恐惧,但似乎始终割不断对人类的缘情,于是借着装傻这一缕细丝来维系与人类的关联。表面上我总是笑脸迎人,暗中则是拼着死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般才艰难万分做出这样的奉侍。”《人间失格》太宰治

  叶藏的那种悲观、脆弱、小心翼翼与敏感,连幸福都觉得像棉花糖一样,都不敢触碰。

  感觉很像是第一次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松子一直希望获得父亲的关注,但父亲更关爱病弱的妹妹。

  直到有一天,在游乐园里,她靠模仿小丑做出鬼脸赢得了爸爸的一个笑容。

  从此以后她一生都活在讨好别人中:交往了多个男友,无论对方如何辱骂她,殴打她,只要能跟对方在一起,她都愿意抛弃尊严,做任何男友需要她做的事情。

  她说:“即使挨打,也好过孤零零的一个人。”

  最终,她觉得自己“人间失格”了,和曾经自杀身亡的作家男友一样写下“生而在世,我很抱歉”这句话后,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余生。

  他们从未真实地活着,长久之后真实的自我被伪装的面具逐步取代。

  所以,一个人的时候总是空虚得要命,丧失理智,堕落沉沦。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为了生存,披着小丑的外衣,耍着杂技,卖力表演,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讨好他人;

  用搞笑与漫不经心掩盖内心的创伤;

  偶尔假装无所谓与玩世不恭忘记自己人之为人的局限、失败与困境……

  带上虚伪的面具,直到自己也忘却真正的模样。就这样遗世独立着。

  毫不夸张地说火,《人间失格》没有“正面形象”的主角,“堕落压抑”,“自作自受”。

  但这并不妨碍它剖析人性中的某些现实,乃至诱发读者进行比对和思考。

  “一旦别人问起自己想要什么,那一刹那反倒什么都不想要了。怎么样都行,反正不可能有什么让我快乐的东西——这种想法陡然掠过我的脑海。”

  “从孩提时代起,我就一直在讨好周围的人,这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 ,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越是畏惧他们,就越去讨好他们,而真正能够让你在他面前露出可憎面孔的人才是你最亲近的人。 我越是畏惧他们,就越是博得他们的喜欢,而越是博得他们的喜欢,我就越是畏惧他们,并不得不离他们远去。”

  “与人交谈时,总是对可怕的冷场保持警戒,生性沉默寡言的我,于是就会率先拼命地说笑话。”

  “我开始隐隐约约明白了世间的真相,它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争斗,而且是即时即地的斗争。人需要在那种争斗中当场取胜。人是绝不可能服从他人的。”

  从“描摹人生”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一部好小说。

  当然,人间失格表述的并不是一个普适性的人生真理。

  人生本就无谓绝对的错与对,黑与白,换句话来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混沌之中游走着,从无意义中探询绝对的有意义。

  他没有告诉我们去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只是对一个有着作者影子的忧郁症患者的描述。

  他仅仅是表达他内心的想法,他的经历,他的内心世界。

  你也不可能成为他,因为你不是太宰治不是叶藏,你是你自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