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体育赛事从业者谈行业10大误区,抛开盲目再来谈热爱

admin 英超联赛 2024-02-03 93 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前有政策、后有资本,体育赛事锣鼓喧天的繁华背后也有最真实的现实。近年,国内如火如荼的体育赛事从未间断,但行业背后真的像赛场上那样昂扬一片吗?

  今天生态圈就跟大家一起,跟随一位拥有十年经验的从业者视角,细致解读体育赛事中那十个不得不知道的“误区”。抛开大道理,来听听真心话。

  本文授权转载自:不是老板的吴老板(ID:Neal_wu22)  文:不是老板的吴老板

  

  误区一:体育赛事能挣钱

  目前体育赛事运营99%不挣钱,甚至不能保本,亏损在积累。尤其在这亲爱的2018年,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真实的谎言被放大了,在今年“活着”就是好的赛事运营公司。体育产业在春天里没毛病,但这“倒春寒”能不能挺过,各位圈中大佬还是得认真谋划,倒春寒也是寒。

  

  从纯投资角度讲,商业体育赛事还只是个潜力股,因此投资者要有长线持有的心理准备,同时遵循专业人做专业事的金科玉律,在项目上用心耕耘,既要有情怀又要有实力,既要有愿景又要有耐心,既要做事又要养人,既要想怎么熬,又要想怎么变,则商业体育赛事成为好生意之日可期。

  

  误区二:国家政策扶持,赶紧进来抢钱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签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史称“46号文件”。一时间体育圈中各位大佬群情激昂,各种花式解读粉墨登场,资本爸爸们像打了鸡血一样蜂拥而入,生怕进晚了喝不到汤。

  此时期优质IP故事满天飞,精英创业团队遍地跑,体育产业一片繁荣景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还躲在美国想着造车的PPT大神,拜他所赐,所谓体育IP,体育版权包括体育人才的估值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随便干过两年体育执行的孩子们都月薪2万+,随便一个体育版权都能卖到6、7位数。

  但谎言终究是谎言,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骗的了外人骗不了自己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时至今日,当年意气风发的体育公司还有几个?当年重金进入的资本爸爸们有几个全身而退?自己的痛自己知道……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018年12月21日天朝再次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按照编号这应该叫做“121号文件”。其中又有个新目标:2025年,体育竞赛表演产业2万亿。

  体育竞赛表演业是小弟的饭碗,看到文件的第一刻确实激动异常,感谢皇恩浩荡,终于想起了我们这些赛事民工,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仔细思量许久觉得,有天恩垂怜,更应审时度势,不把自己分析明白了恐怕这波机遇又要沦为“谎言”。

  

  

  误区三:国外商业体育经验和规律,适用于中国商业体育

  商业体育对中国来说算是个舶来品。我们自打建国开始,举国体制、金牌战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是我们的国策,那时商业并不是体育的必要条件。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结束和“46号文件”出台后,商业体育开始逐渐起步、发展起来。伴随着发展,国际先进的商业体育IP,商业体育运营团队以及商业模型也进入了中国。不可否认,他们的进入让我们这些本土运营者开了眼界,看到了机会和发展的方向,也让国内很多的资本、资源大佬们纷纷引进、复制。

  

  以网球行业为例,从中网和上海大师赛开头,中国有众多的城市重金购买了ATP或WTA赛事的所有权,落地十几个职业赛,但其中挣钱的能有几个?据非常不可靠的小道消息称:中网目前也在亏损中,数额还不小。中网尚且如此,其他IP生存环境也不会太好吧,国际IP在中国并不等同于商业价值。

  与商业体育IP共同进来的还有“国外专家”。他们“毫无保留”的将他们的经验,他们的理念,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商业诉求传递给了年轻的中国商业体育。

  曾有某国际著名体育IP与中国合作落地赛事,为保证运营标准,特地派来竞赛运营专家一名指导中国团队。此名专家一人成本比15人的中国团队加起来的成本还高。而他的职责仅仅是将国外沿用的赛事规范照本宣科的宣读给国人。有张外国人的脸,有一口流利的英文和一个国外机构专家的光环,虽未曾为项目带来一分收入,却将绝大部分的功劳记在自己的品牌价值身上,并将这样的产品转售给其他国人。结果可想而知。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到底谁创造的价值,接盘侠目前应该心知肚明了吧。

  

  中国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赛事运营环境、商业赛事盈利逻辑都和国外有天壤之别,且不说目前中国商业体育赛事行业和国外不在一个级别上,就即便是在一个级别上,不做中国化改造也很难存活。在这里,给各位同行大佬们提个醒:无论外来的还是本土的,落地才是出路。崇洋媚外,必死无疑。

  

  误区四:项目优秀、团队优秀钱自然就会来

  在成熟的商业领域,优秀的项目、优秀的团队就代表了可以预期的优秀产品及优秀的业绩。但中国商业体育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型和盈利模式。结果就是:优秀的项目,优秀的团队未必会带来合理的投入产出比。

  此坑小弟不才,干了快十年,直到今年才爬出来。这十年间我有幸接触并运营了7个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大IP,小弟曾经供职的公司有体育行业黄埔军校之称,小弟导师在体育圈中战果显著。

  但即便如此,到目前为止,健康的商业闭环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体育赛事行业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光靠优秀的团队做出专业的赛事产品,冠以国家级IP的光环,短时间内还不足以产生盈利,还不能成为一个好的生意。所以此条目前还只能称作“谎言”,希望经过小弟及各位同行的努力,使得我们运营的优秀项目早日形成商业闭环,让这一条不再是谎言。

  

  

  误区五:体育赛事运营有钱谁都能干

  伴随着“46号文件”,体育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除了投资人和一些商业大鳄(阿里、恒大等)的支持外,一些有资金或资源的企业也纷纷进入,成立了自己的体育部门或体育公司。如一些园林公司,科技公司,矿业公司等等。他们当中目前鲜有成功者,即便包括了阿里、万达、恒大在内的大型体育公司,目前从纯商业收支来看,体育仍然是亏损的项目,当然他们投资体育的目标短时间与利润无关,今天就不聊他们了。

  那么好的体育赛事运营除了钱还需要什么?体育行业从特点上讲与另一个行业很相似——酒店业。他们销售的产品都具有时间敏感性(价值不可储存性),同时对于从业者的要求既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经验。经验在更多时候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这样一个对专业性和经验要求很高的行业,仅仅是靠钱或者是丰富的资源支撑是很难干好的。

  

  酒店业中除了Local的五星和四星级酒店外还有众多高品质的酒店管理集团酒店,酒店业主只负责拿地盖房子,运营管理销售均交由专业团队运作,既保证品质又保证收益的商业模式体育行业实际上可以借鉴的。

  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误区六:十年的赛事必然有价值

  体育赛事是无形资产相信大家没有异议,但无形资产经过时间的积累其价值就一定会增加么?经过时间积累的无形资产价值就一定能显现么?在目前的体育赛事行业这些都未必。

  目前影响赛事商业价值的因素主要包括了政策导向、民众关注度、赛事参与人群价值、运营水平、项目品牌核心竞争力等。政策导向是天时;民众关注度、赛事参与人群价值是地利;团队运营水平,项目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无形资产的价值除了时间积累外还有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积累。因此,即便坐拥天时地利的赛事产品,不做好运营管理、不规划好品牌定位也很难做到无形资产正积累,十年之后仍旧默默无闻或被同类型赛事产品超越也很正常。

  

  

  误区七:参与人群高端,光人群价值就值得合作

  与它类似的还有“我们项目全国有几千万核心人群参与,快来占领市场”。这两句话本身没有错,但要等到有合适的产品建立后才能实现。

  体育赛事产品最终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其自身的产品设计、服务标准、社会影响力以及平台作用使得关注或参与这个项目的人群得以聚集和互动。目前阶段,还只能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没有做好产品前,投资者爸爸们、赞助商爸爸们不进来也是理所应当的。

  

  误区八:同样的项目,类型差不多的赛事产品他能做我也能做

  这个道理实际上很明白,但体育圈中仍然还有很多项目在简单粗暴的复制别人的产品,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对位,失败岂不是必然?大满贯是小弟曾经运营的一个项目,2018年初曾有某公司粗暴复制大满贯的赛事体系,甚至连项目愿景和规划都原封不动的抄袭,改个名企图另立山头,结果可想而知……

  

  误区九:赛事要有央视直播,才能显得我们价值高

  此条是写给我们赛事所有者和运营者的。不可否认,央视直播甚至很多新媒体平台的宣传使得赛事的价值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但从商业赛事运营的角度讲,如果赞助商因为央视直播中的品牌露出而购买我们的赛事产品,那赞助商买的到底是央视广告还是我们的赛事产品呢?

  

  本文第三点我们聊到中国的商业体育有中国的国情特点,国外商业体系并不完全适用,媒体价值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国外电视版权是赛事运营方的收入,因此高品质赛事可以将媒体宣传的价值换算成赛事价值,但在中国,不要说央视直播价格不菲,就是请几个文字媒体记者,不投入点成本恐怕也很难让赞助商满意吧。

  当然这种现状也是我们赛事运营者不想看到的,我们也期待我们的赛事产品可以被媒体爸爸们认可,获得版权收入,但在这一天还没有到来的时候,除非万不得已,慎用高成本的媒体宣传吧。

  

  误区十:体育赛事运营就是组织活动,没什么难的

  最后这一条我要为我们这些“赛事民工”团队的兄弟姐妹们说几句。赛事运营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专业工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经验,既要有情怀又要有耐心。 既要有智力还要有体力。各位大佬千万记住黎叔在本世纪初说过的一句话: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看完本文,是不是觉得笔者很悲观?政策挣不来钱,资本挣不来钱,资源挣不来钱,团队挣不来钱,什么能挣来钱?

  以一个资深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悲观,而是经历了十年的运营和仔细的思考,深刻的感到了体育赛事运营进入了迷航阶段,需要创新改革才能走出困境。本文这些问题就留给我们这些体育人慢慢探索慢慢解答吧。

10年体育赛事从业者谈行业10大误区,抛开盲目再来谈热爱

10年体育赛事从业者谈行业10大误区,抛开盲目再来谈热爱